欢迎来到雄安建筑协会!

协会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报道 >> 协会报道

世界城市日 | 雄安新区关于韧性城市的建设


(图片来源:中国雄安网)

韧性城市起源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倡议,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和奋斗,提议将该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 。

        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总主题。每个年度都围绕总主题设置一个年度主题。

        2021年的年度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旨在体现人们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的需求。

        2020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当灾害发生的时候,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减轻灾害损失,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在未来城市规划中除了要考虑基础建设的可持续使用和应对自然环境的调适能力,设计中人们生活品质,幸福程度也同样重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专门目标“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认识到有必要解决以综合和整体的方式应对复杂的城市挑战。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在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一、通过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建造和长远的城市规划打造韧性城市。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能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在极端环境下仍然能保存下来并发挥其作用。

 

                                                                                (2021年7月郑州水灾,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中聚焦创造“雄安质量”,在雄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安全构建中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目标,建立多级别灾害抵御潜在冲击和压力的能力,优化城市综合防灾布局,合理确定防灾分区。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工程、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保障(防火防震防洪防汛),市政管廊(包括燃气管道与排水等市政综合管网),地下空间等方面的创新科研与技术产品的深度应用,构建互联互通的水源、防洪、能源、交通等安全隐患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预警,保障了雄安新区在应对极端自然灾害时,快速响应,迅速恢复城市生活,将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雄安新区启动区市政干线道路、综合管廊工程项目)

        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各类学校等旷地及地下空间,布局建设合理的避难场所及避难通道,形成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的分级分类疏散系统;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建设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严格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加强各种应急保障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保障。

二、运用数据和数字打造智慧城市应急机制 。

        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处理中心和信息交互终端等集中展示BIM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将智慧信息系统应用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全过程,包括减灾、准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建造。
       雄安新区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编制了防洪、抗震、能源、综合交通以及生态保护等共计26个专项规划。通过日常监测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遥感软件、RFID等技术对城市海量信息以及城市气候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采集、处理、分析、评估;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城市级基础技术平台,为智慧城市打下建设基础;通过对水指数、气象指数及其他环境指数的采集,实现能耗与人口关系、能耗与GDP的逻辑关系,形成环境阈值和预警、重大环境事件处置预案等智慧应用;建安生生产管理平台,融合“重大危险源监控监测体系、风险防御与应急救援体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覆盖“事前预防、日常监管、事中应急、事后处理”全过程。
       雄安新区在构建世界先进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目前新区试点部署并成功演示超级智能系统,实现容城县高速路口、三贤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车辆、人员智能监控与识别跟踪功能;市民服务中心实现5G室外全覆盖;雄安智慧公交;新型智能城域网等,探索建立基于全面感知的数据研判决策治理一体化智能城市管理模式。

三、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适应气候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供应安全,促进废物利用(垃圾处理厂)是韧性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重要方面。雄安新区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建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城乡体系。

      雄安新区启动区整体布局分为“北城、中苑、南淀”。建设新区防洪安全体系。按照分区设防、重点保障原则,根据各自环境进行规划。处于地势较高的“北城”,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分成五个城市组团;“中苑”地势低洼,在设计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建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将排水处理与湿地公园完美融和,既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又为社区创造了休闲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南淀”临淀区域严控临淀建设,通过对安新县城和淀边村镇改造提升和减量发展,对白洋淀生态资源进行治理,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

                                                                         (唐河污水库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 图片来源:中国雄安网)

        府河河口湿地之前承接上游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很差,湿地也大面积萎缩,严重影响到下游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雄安新区通过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一期)项目,重现白洋淀独特的“台田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目前已经在建的启动区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交汇的“双谷”生态廊道绿色空间,展示了启动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水、林、湖、草等多元素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新区为创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有利条件,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智慧建造、智慧管理等可持续模式建设,积极应对城市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灾害等引发的问题。构建以生态空间和避难空间为重点的韧性城市空间格局。自上而下搭建韧性城市管理框架,通过应急预案编制、平台建设等手段落实行动计划,达到韧性城市文化构建,居民对雄安的热爱和城市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