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雄安建筑协会!

专家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信息
返回

姓名

性别

职称

工作单位

单位职务

专注领域

推荐单位

推荐类型

简介

马洪利

自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从基层做起,历任项目领导班子成员中,所在项目无一亏损,为公司带来良好效益。自从事经营承揽工作后,为公司承揽建设工程项目35个,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9年7月晋升为中铁建大桥工程局华北区域指挥部总经理、党支部书记。2001.10聘任为工程师;2007.02聘任为副高级工程师;2015.02聘任为正高级工程师。2004年8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公司青年建设功臣"; 2006年6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劳动模范;2006年7月中铁十三局集团六好共产党员。 

×

王中军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参与主持了多项群体高层建筑、大型铁路站房项目的施工。获得詹天佑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省部级优良工程等多项荣誉。参与研究的《广州大学城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研究的《螺栓球结点网架结构施工跟踪测试与腐蚀承载能力研究》、《平板网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耐久技术研究》获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研究的《铁路大型客站复杂钢结构施工结构行为与风载特征试验研究》、《京沪高铁济南西站综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速铁路大型客站密排菱形钢管桁架空中累积滑移多次合拢成套技术研究》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研究的《重庆西站复杂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与结构性能实验研究》获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研究的《重庆西站综合施工技术及实体结构性能检测与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研究的《重庆西站站房工程绿色建造与信息化施工控制技术》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等4项标准编制,独著《大跨度钢结构屋盖累积滑移方案设计与分析》等论文 12 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质量专家、科技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绿色节能专家。 

×

王平安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管理、技术攻关工作,先后参加了渝怀铁路、兰新高铁、沪蓉高速公路宜昌段、石黔高速公路等多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建设,是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隧道专家和重庆市交通系统专家库成员。参与并主持了多项隧道工程施工,获得了多项荣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项目总工程师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新铁路甘青公司先进个人,中铁二十局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带头人等荣誉。主持的"兰新高铁碎屑流及薄层板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的"高原高寒复杂地质高速铁路隧道修建关键技术"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授权专利17 件,其中"高原长隧道独头多巷道通风施工结构"专利获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优秀专利;开发的"高铁大断面隧道穿越碎屑流地层施工工法"获铁道部部级工法; 发表多篇论文,其中EI收录1 篇; 出版专著《高原寒区隧道建设技术》。 

×

王永义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铁路、市政、隧道等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北京市建筑长城杯金质奖、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鲁班奖”等荣誉。主持过多项重难点工程的科研攻关,解决了许多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工作经历及主要学术成果如下:主持编写我国首条高速铁路路基验标——《秦沈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标准(试行)》,该标准于1999年10月由铁道部建设司发布施行。主持编写《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标准(试行)》,该标准于2002年2月由铁道部建设司发布施行。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编写《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施工暂行规定(上册)》和《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桥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标准(试行)》,两个标准分别于2001年10月和2002年2月由铁道部建设司发布施行。主持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贵州省200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堑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贵州省200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获得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编写的《高寒地区隧道渗漏水治理一、二衬砌之间回填注浆工法》和《高寒地区隧道渗漏水治理缝隙化学注浆工法》,2006年均被评为省部级工法。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青藏线冻土区开挖爆破技术试验研究,负责冻土路堑和冻土隧道爆破开挖的施工技术和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冻土类型提出了相应的爆破参数和指标,对青藏高原冻土弱扰动爆破开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优化爆破设计、改善爆破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铁道学会200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兰武铁路复线乌鞘岭隧道复杂应力条件下综合施工技术研究,负责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和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研究。课题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客运专线铁路施工技术复杂、沉降控制和结构物耐久性标准高等特点,组织攻克了路基各种地基加固处理施工技术(冲击压实、岩溶注浆、CFG桩、刚性桩网结构等)、路基填料改良和填筑压实技术,岩溶发育区桥梁基础施工技术、900t双线整孔箱梁预制架设和现浇技术,浅埋和不良地质条件下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山岭隧道一级防水标准施工技术,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技术,站后“四电”工程接口施工技术,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技术等难题,为本单位在武广、哈大客专项目顺利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沈丹客专3标段主持提出取消原6号梁场,将其承担的预制架设箱梁及7号梁场的部分预制架设箱梁改为现浇施工的优化方案,进一步保证了全线的总工期,而且减少施工投入2000万元以上,最终获得了业主、设计单位的认可和铁道部的批准。针对深圳地铁9号线在盾构始发与接收段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线路、盾构切削居民楼群桩穿越群楼、五条地铁区间隧道交错叠落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情况,主持完成特殊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施工综合技术研究,确保了施工顺利、安全、平稳。针对深圳地铁9号线复杂环境下暗挖隧道施工面临的软弱围岩地段超前加固、超前支护、快速施工、控制爆破、叠线隧道施工、施工风险控制等技术难题,主持完成复杂环境下城市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确保了工期,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质量管理专家委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BIM联盟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和学术荣誉称号的情况如下:1995年和1999年,分别被评为中铁工程总公司与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999年12月18日,荣获第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2004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2006年12月,《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获贵州省2006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06年12月,《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堑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获贵州省2006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个人排名第一;2006年,《乌鞘岭隧道复杂应力条件下综合施工技术》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十;2007年1月,《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研究》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三;2007年,《青藏线冻土区开挖爆破技术试验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200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排名第七;2013年,《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预制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七;2015年12月,《特殊环境条件下地铁盾构施工综合技术》获2015年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6年12月,《可组装式多功能盾构管片力学性能试验系统及技术》获2016年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7;2017年10月,《复杂环境下城市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2016年度中施企协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17年10月,《BIM技术在铁路工程建造阶段的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019年12月,《交通土建工程临建设施绿色施工技术研究》获中施企业2019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12月,《盾构工程绿色建造关键技术》获华夏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

王永好

从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获得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号长。模范带头、主动请战,参与武汉雷神山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宁市茅桥医院援建工作,积极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前线。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专注攻坚超高层施工技术,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亚洲第一高住宅"—东海国际中心,首次运用液压整体提升技术,将总重量700吨、最大跨度达35米的空中连廊在180米高空成功对接,创国内之最。在腾讯滨海大厦,用最前沿的BIM科技,率先打造智慧工地,三道总重量2700吨的空中连体精准对接再次刷新纪录。攻关课题"国际首例原位3D打印二层示范建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位"轮廓工艺"3D打印双层建筑,成功检验了原位3D打印建造技术的可实施性。 

×

王亚清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水暖专业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大型房屋建筑的施工,在基层期间,先后直接参与两项鲁班奖工程(北大科技大楼工程和三里河三区12#地危旧房改造工程)水暖专业施工管理;在机关技术质量部水暖技术管理期间,多个工程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奖项,其中贵阳北站、合肥南站、昆明南站和吉安西站获得鲁班奖,南昌站改、哈尔滨西站、长春西站、黄山北站、漳州南站和三亚站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昆明南站获得国优金工程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过程控制数据分析智能系统研究》、《超大跨度悬挑异型钢结构及双层双曲面玻璃幕墙施工成套技术研究》、《大型铁路站房精益建造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沿海软土地区多紧邻超深基坑同步施工技术研究》;发表了多项论文和专利——《昆明南站机电工程设计施工优化方法》、《严寒地区站房地源热泵关键技术应用》、《站房蒸汽系统余热回收设计探讨》参与专利∶《一种建筑屋面的排水管结构》、《一种转换节点装置》、《一种综合管廊用可变高防倾覆智能轨道车》;合编过书籍,参与软著:《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过程控制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软著权》及集团公司《国家级优质工程案例集创优指导手册(第一册)》设备安装部分的编写;参与铁总《铁路站房工程安全技术规程》设备安装部分的编写。是一级注册建造师(机电工程)、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工程)、中国安装协会专家库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专家,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专家库专家,雄安新区综合评标专家库资深专家。 

×

王成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人,从业27年间一直从事土木工程结构的研究、设计、鉴定和建造施工等。主持、审核、独立或参与工程项目数百项,包括超高层、大跨度、装配式建筑,特殊桥梁、隧道、市政公用等。在工程结构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提出了新型张拉结构,并应用于实际项目。期间主持的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优质工程奖等10多项,获授权专利8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美国SCI或EI全文检索10多次;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3部。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均作为住建部专家组成员,参加区域建筑工程灾后质量评定,受到部表扬。2017年参加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评定工作,2019年获中国交建创新英才奖。 

×

王光华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先后被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招投标评标专家、武汉市发改委节能环保专家、武汉市环保局技术评审专家等。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市政管网工程设计工作,其中参与设计的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太钢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荣获中国钢铁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鄂钢连铸循环水处理工程荣获冶金系统工程设计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武汉市青山区优秀科技创新能手、武汉市十大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称号。先后在《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工业安全与环保》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石灰软化/膜技术在冶金废水处理应用研究"论文获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建筑业协会给排水分会会员。 

×

王华伟

199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了深圳梧桐山隧道、长白公路石碑岭隧道、京珠高速公路韶关靠椅山隧道、昆石高速公路阳宗隧道等四座公路隧道,株六铁路复线新保纳隧道,三个地铁标段(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珠鼓区间、北京地铁五号线3#合同段、北京地铁四、十号线黄庄站)施工技术管理工作。2006年7月开始,担任总工程师,参加了南京长江隧道和扬州瘦西湖的施工,一直在施工现场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山岭隧道、城市市政隧道、铁路隧道和地铁区间和车站施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施工经验。
担任总工程师施工的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是世界级的越江工程,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挑战性、世界级难题的业内标志性工程。面对施工风险和技术难题的挑战,带领技术人员并联合有关科研院所确立了六大科研课题、60 余项专业技术课题展开技术攻关,"超大直径盾构法越江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列入江苏省 2008年科技支撑计划,获科研经费资助100万元。通过科技攻关形成的科研成果成功破解技术难题,化解风险,先后攻克超浅覆土始发、长距离穿越砂卵石复合地层施工、高水压高气压条件下刀盘刀具修复、江中冲槽浅覆土段施工等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为南京长江隧道的顺利建成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南京长江隧道工程科技鉴定评价有四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项,山东省和中国公路学会、中铁建总公司等科技进步奖 1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级、省级工法7项,并主持出版《超大型泥水盾构越江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南京长江隧道工程还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鲁班奖和国优金奖。
担任总工程师施工的扬州瘦西湖隧道是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扩展,施工中攻克全硬塑黏土地层施工世界级技术难题,为景区绿色环保施工提供了工程范例。扬州瘦西湖隧道被评为"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获得授权5项使用新型专利、6 项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工法 3项,《全硬塑膨胀性粘土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单管双层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获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主要参与完成的的南京地铁十号线过江大盾构区间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审出版《泥水盾构施工管理手册》,工程还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参与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事业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提高,"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在 2017年被授予中国铁建十大品牌。参与所有中铁十四局 31个大盾构和水下盾构项目的运作、技术交流和标书编制、施工管理、重难点方案制定和把关,并得到广泛认可。
作为一线工程技术负责人、大盾构技术专家,始终扎身水下及大型径盾构重难点工程施工一线,在超大直径盾构常压刀具更换、以可更换刀具为主切削不同梯次刀具配置体系、高磨蚀地层大直径盾构刀具磨损机理、不同地层掘进参数控制、泥浆成膜技术、同步注浆技术等方面建立了系统控制理念及相应技术方法,开发了适应高磨蚀性密实砂卵石砾石地层刀具配置技术,创新了刀具更换技术与进舱泥膜技术,攻克了高水压高磨蚀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长距离连续掘进技术难题,建立了高水压强渗透浅覆土地形陡变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安全掘进和开挖面稳定控制技术体系。 

×

王军勇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组织编制中国二十二冶企业技术标准—施工工艺技术标准系列,共编制审核并发布企业技术标准 465 篇,标准为全三维配图的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对项目指导意义和指导作用明显。组织新领域施工技术储备与研究,综合管廊、超高层建筑顶模系统研究方面完成关键技术研究。超高层顶模系统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完成初步设计以及顶模框架、顶升装置、液压控制系统、模板系统的详细设计,在钢框架设计、模板系统、新型顶升装置、液压电气控制系统、顶模系统功能区划分等方面形成技术储备。长期从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获得多项省市级质量奖;获得4项授权发明专利,主持研究的《铝木模板结合施工技术》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与研究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中施企协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发表了《某某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等论文。河北省优质工程安济杯评审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质量全过程咨询专家; 河北省、广东省、江西省等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